看似简单又极度诱人的稳定币“印钞”模式,为何在中国却无人能复制?当人们畅想一个锚定人民币的“CNYT”时,他们面对的并非技术或商业模式的壁垒,而是一堵名为“货币主权”的无形之墙。
稳定币绝对是2025年的关键词之一,一家私人公司,靠发行自己的“数字美元”,一年就能赚取上百亿美元的利润,利润率甚至超过了许多华尔街巨头。这不是天方夜谭,而是稳定币发行商Tether正在上演的商业神话。
这个看似简单又极度诱人的“印钞”模式,为何在中国却无人能复制?当人们畅想一个锚定人民币的“CNYT”时,他们面对的并非技术或商业模式的壁垒,而是一堵名为“货币主权”的无形之墙。
Tether公司发行USDT,用户给它一美元,它给你一个USDT。理论上,它应该把这一美元好好地存着,确保任何时候你拿着USDT回来,它都能兑付你一美元。这就是“稳定币”里“稳定”二字的由来。但Tether这家公司很聪明,或者说,所有的“银行家”都很聪明。它发现,并不会所有人都同时来挤兑,那么账上趴着的这上千亿美元,只用来做活期存款,简直是暴殄天物。
于是,它把这些钱拿去投资,买美国国债,买商业票据,做短期借贷……这些投资产生的利息和回报,减去运营成本,就是它那令人咋舌的利润。这本质上就是一种银行业务,只不过它没有银行牌照,吸收的“存款”叫USDT。
那么,这个模式能在中国复制吗?比如,我们搞一个CNHC,锚定离岸人民币,或者干脆就在境内搞一个e-CNY的民间版,我们叫它“CNYT”,锚定在岸人民币。
我们让大家用人民币来买,然后我们把收到的人民币也拿去投资,买国债、高等级债券、投资银行同业拆借……听起来是不是很完美?一个民间版的“数字央行”就这么诞生了,利润滚滚而来。
打住。这个想法在落地的第一秒,就会撞上一堵看不见但坚硬无比的墙。这堵墙的名字,叫做“货币主权”。
货币主权这个词听起来很宏大,但说白了,就是一个国家对自己“钱袋子”的绝对控制权。这包括了谁能印钱(发行货币),印多少(调节流动性),以及钱的流向和价格(利率和汇率)。这是现代国家经济调控的基石,是中央银行手里最重要的“权杖”。
现在你搞一个民间的“CNYT”,你吸收了海量的人民币资金,然后发行了等量的数字代币。在你的体系里,这个“CNYT”就是钱,可以交易,可以支付,可以储值。虽然它声称1:1锚定人民币,但在流通的过程中,它实际上创造了一种新的“货币”。
你的每一次“发行”,都是在央行的体系之外,进行了一次“准货币创造”。你吸收的资金越多,这个“准货币”的盘子就越大,对国家原有货币体系的冲击就越强。
想象一下,如果这个“CNYT”的体量达到了万亿级别,央行想要收紧银根,提高利率,但你的体系内资金仍在高速流转,利率完全不受影响。央行想要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但你的资金池可能正在金融市场里空转套利。
这就好比国家在开一艘大船,央行是舵手,负责控制方向和速度,而你在船上私自装了一个巨大的辅助发动机,方向盘还捏在你自己手里。你觉得舵手会怎么想?他不会认为你是在帮忙,他只会觉得你在夺他的权,在威胁整艘船的安全。
所以,任何想要在中国境内发行人民币稳定币的尝试,首先要回答一个问题:谁授权你发行“人民币的等价物”?答案只能是:中国人民银行。如果央行不点头,任何这种行为,轻则被定性为非法集资,重则可能触及“非法金融活动”的红线。这和技术无关,和商业模式无关,这是金融领域的“顶格天条”。
那么,境外的美元稳定币,比如USDT,能不能在中国大行其道呢?这面临的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资本管制和金融防火墙。
中国实行的是有管理的资本账户,简单说就是,钱不能随随便便地、大规模地在境内外自由流动。你想把大额人民币换成美元汇出去,需要经过一套复杂的审批流程。反之亦然。这道“防火墙”的存在,是为了防止国际热钱大进大出,冲击国内的金融稳定,同时也是为了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
而USDT这样的东西,它的基因就是为了绕过监管。它的交易发生在区块链上,点对点,理论上无国界。一个人可以在境内,通过灰色渠道用人民币买入USDT,然后几分钟之内,把这些USDT转给一个在海外的地址。对方收到后,在当地的交易所卖掉,换成美元。
整个过程,完美地绕开了银行、外汇管理局等所有传统金融节点。如果这个口子放开,那所谓的资本管制就形同虚设了。今天可能是几百万,明天就可能是几百亿。这对于一个需要管理庞大经济体的国家来说,是绝对无法接受的风险敞口。这就好比你家小区管理严格,进出都要刷门禁卡,结果有人在围墙上开了个谁都能钻的狗洞。你说物业会不会第一时间把它堵上?
所以我们看到,监管的态度一直非常明确:严厉打击虚拟货币交易和兑换服务。这背后最深层次的逻辑,就是维护货币主权和金融稳定,这两条是绝对的红线,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我们自己的“正规军”——数字人民币,e-CNY。
很多人会把e-CNY和USDT之类的稳定币混为一谈,觉得都是数字货币。但它们的基因完全不同。e-CNY的发行方是央行,它是M0的替代,也就是说,它就是国家发行的法定货币,是“数字化的人民币现金”。它的背后是国家信用,其价值和人民币纸钞、硬币完全等同。
而USDT这类稳定币,发行方是私人公司,背后是这家公司持有的储备资产,其信用基础是商业信用。这两者有着天壤之别。e-CNY的目标,不是为了造一个新的“币”去投机,而是为了优化现有支付体系,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并且最重要的一点——让央行在数字时代,依然能够牢牢掌握对货币的控制权。
当e-CNY全面铺开后,它本身就是最好的“稳定币”。你需要支付,用e-CNY;你需要储值,用e-CNY。它安全、高效、由国家背书。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民间的、锚定人民币的稳定币,其存在的价值空间就被极大地压缩了。你凭什么让用户相信你一个私人公司,而不去相信国家央行?你的效率能比e-CNY的中心化系统更高吗?你的安全性有国家级别的保障吗?
从这个角度看,e-CNY的出现,本身就是对民间稳定币的一种“降维打击”。国家队亲自下场了,其他人就只能当啦啦队,或者去玩一些“不那么主流”的游戏。
接下来,我们再来聊聊一个非常具体的问题:税收。
这个问题,简直是所有虚拟货币监管难题中最经典的一个。假设,我们真的允许稳定币交易,那么税该怎么收?
首先,定性的问题。你用稳定币买了一杯咖啡,这笔交易,是应该被看作“货币支付”,还是“以物易物”?如果看作货币支付,那么商家收到稳定币,确认收入,按规定缴纳流转税(比如增值税)和所得税,这听起来顺理-章。但问题是,稳定币本身的价格是会波动的。虽然叫“稳定币”,但USDT对美元也经常有千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的偏离。
那么,你当初花6.8元人民币买了一个USDT,后来用它买东西的时候,它实际的市场价是6.85元。这多出来的5分钱,算不算你的“投资收益”?要不要缴纳资本利得税?如果算,谁来帮你计算?你自己申报吗?税务部门如何稽查?
如果把这笔交易看作“以物易物”,那就更复杂了。你用法定货币之外的“物”(稳定币)去交换另一件“物”(咖啡),这里面涉及到两次价值确认。税务部门需要知道你在交换时,稳定币和咖啡的公允价值分别是多少,然后据此来计算税基。这在实践中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其次,是追踪和征缴的难题。区块链的特点是去中心化和匿名性。虽然地址是公开的,但地址背后是谁,很难穿透。张三把100个USDT转给李四,这笔记录在链上清清楚楚,但税务局不知道“0xAbCd…”这个地址是张三,“0xEfGh…”这个地址是李四。没有实名认证,就没有征税的基础。
这就是为什么e-CNY要强调“可控匿名”。你的日常小额支付,可以匿名,保护隐私。但一旦涉及到大额交易或者可疑交易,后台的监管机构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追溯到交易双方的真实身份。这本质上就是在为未来的数字税收铺路。只有交易是可追溯、可穿透的,税收才无处可逃。而USDT这类建立在公链上的稳定币,其设计初衷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为了“逃离”这种穿透。
所以,税收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它背后反映的是稳定币与现有法律和监管框架的根本性冲突。想要解决税收问题,就必须先把稳定币纳入一个强监管的、实名的体系内。但如果真的这么做了,稳定币也就失去了其“去中心化”和“抗审查”的核心魅力,变成了一个“戴着镣铐跳舞”的金融产品。
那么,稳定币在中国就真的毫无出路了吗?也未必,但此“稳定币”可能非彼“稳定币”。
出路可能不在于创造一种新的“货币”,而在于作为一种“技术工具”或“资产载体”。
比如,在跨境贸易结算中,一些企业可能会探索使用合规的、由银行或大型金融机构发行的、在联盟链上运行的“支付型代币”。这种代币可能也叫“稳定币”,但它不向公众开放,只在联盟内的成员企业和银行之间流转,用于简化结算流程,提高效率。它的每一笔交易都有明确的贸易背景,受到严格的KYC(了解你的客户)和AML(反洗钱)监管。它不是货币,更像是一种数字化的“汇票”或“本票”。
再比如,在数字资产化的浪潮中,未来可能会出现锚定一揽子资产的“资产支持型代币”。比如,一个代币背后锚定的是一篮子国债、一栋商业地产的收益权,或者一揽子上市公司的股票。这种代币的性质更接近于ABS(资产支持证券)的数字化。它的发行和交易,需要严格遵守证券法的相关规定,在持牌的交易所内进行。它稳定的是其背后资产的价值,而不是某个法币的价格。
你看,这两种可能的路径,都把稳定币从一个试图挑战货币主权的“屠龙少年”,变回了服务于现有金融体系的“工具人”。它不再追求成为“通货”,而是安于作为一种“证券”或“票据”。它的活动范围被严格限定在合规的框架内,其利润来源也不是靠货币创造和无限制的投资,而是来自于它所提供的金融服务的服务费,或者是背后资产的增值。
总而言之,当我们讨论稳定币在中国的未来时,不能简单地套用USDT的模式。那是一个在监管真空地带野蛮生长起来的产物,它的成功,恰恰是建立在对主权国家金融体系的挑战之上。而在中国这样一个强调金融稳定和顶层设计的国家,任何可能动摇货币主权根基的创新,都必然会受到最严格的审视。
未来的故事,可能不会是民间稳定币的“逆袭”,而是e-CNY作为“国家队”一统江湖。而那些曾经怀揣“造币”梦想的民间力量,要么选择出海,在别处寻找机会;要么选择“招安”,在监管的框架内,利用区块链技术,去做一些金融体系的“补漏”和“优化”工作。
想在中国玩转稳定币,首先要忘掉“币”,多想想“链”;忘掉“货币”,多想想“资产”;忘掉“颠覆”,多想想“服务”。这可能不够酷,不够有想象力,但在这片土地上,这或许是唯一能走通的路。至于那个靠息差就能躺着赚钱的美梦,还是留给Tether,在美国的监管铁拳落下之前,再多做一会儿吧。
我要说
登录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