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保持我国动力电池产业的全球竞争力,那么电池的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和全生命周期的碳管理就是不可回避的问题。
近日,出席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的欣旺达副总裁梁锐做了名为《动力电池生命周期的管理的挑战与对策》的主题报告,分享了欣旺达对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电池产业的一些见解。
梁锐首先总结了动力电池的产业现在面临的几大挑战。
一是行业供应链的升维诉求。在保障技术、质量、成本之外,还必须下大工夫投资供应链,去保证上游资源的供应。二是数字化的转型已经成为大家共识的一个确定性的方向,经营模式的转变是中国的电池企业继续向好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三是随着低碳、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推广,相关ESG的要求也成为全行业必须面临的课题。
这些挑战集中体现在“电池护照”概念的提出。通俗来讲,电池护照就是电池的身份证,实质上是电池生命周期的数据管理系统,主要分为两部分,一个是电池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一个是电池全生命周期的碳管理。
梁锐认为,如果要保持我国动力电池产业的全球竞争力,那么电池的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和全生命周期的碳管理就是不可回避的问题。
欣旺达的应对思路,首先是将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的产业链分三块,从上游原材料及组成,到中游组装制造,最后到下游应用和回收,贯穿电池的整个“生命”。
具体做法上,梁锐也指明了三大方向。
第一,要在研发质量保证、原材料和电芯性能测试、供应商来料质量保证、过程质量保证、客户成品质量保证和售后方面都采取一些手段。需要特别关心的一点是,要建设电池智能制造的数字化平台,打造互联网智能工厂,实现产品个性化、设计协同化、供应敏捷化,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实现协同管理。
第二,关注电池质量一体化数字平台,这一点虽然和上一点的智能制造有重复的地方,但这里更强调在整个研发、制造、售后服务和问题管理方面,如何利用质量管理工具把质量体系、业务数据和信息系统有机地集成起来,实现端到端的质量管理。
第三,在电池应用、大数据保障平台方面落实全生命周期管理。比如说在动力电池的安全方面,要从电池设计、制造、在线的检测、运行数据的预警、车辆的保养和检测、OTA的动态管理等,都要去打造一个状态评估和安全预警的系统。同时这些数据还可以在车辆的保险、交易、梯次利用方面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至于全生命周期的碳管理,也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自身运营的减排,包括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材料循环使用、节能和抵销中和。同时对上游供应链企业的准入审核中,要增加双碳具体要求,准入后还要对供应商提出具体的评估指标,并进行常态化的评估。
另一方面,需要建立电池碳管理区块链数字化平台,融合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科技,实现产业链端到端全程监控和产业综合管理服务,同时结合碳方法学追踪和管理碳排放,解决产业链及碳排放的可追溯性的问题。
最后,梁锐特别强调,欣旺达希望按照全产业链深度参与、全区域化生产布局、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全组织覆盖工业互联和全方位可持续经营来调整公司的整体战略。同时也建议政府和行业机构在加速企业碳中和、推动碳足迹相关数据库标准制定、打造动力电池供应链减碳体系、推动电池回收产业规范化等方面有所作为。
以下是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梁锐演讲全文:
尊敬各位院士、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我是来自欣旺达的梁锐,非常高兴受组委会的邀请代表欣旺达就我们打造全球竞争力的电池产业问题发表一些见解。
这也是一个命题报告了,动力电池生命周期的管理的挑战与对策。去年我们动力电池因为全球的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全球超过了1000万辆,中国达到688万辆,由于新能源汽车的拉动,我们电池不断攀升,中国增长率超过90%,应该说形势一片大好,成绩令人兴奋!
在这个非常好的发展形势背后,大家也可以感觉到有很多不稳定、不确定的挑战已经产生了。尤其是我们国内外竞争加剧,上游资源受到约束,有一些专利纠纷也不断地产生,同时由于我们在双碳战略的背景下,对于电池的碳排放管理也越来越严格,尤其是欧盟电池法规出台以后,对于我们中国的动力电池低碳绿色发展的模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们可以看到动力电池的产业现在面临着升维挑战,我们过去强调技术、质量、成本做到就可以了,但去年我们很多企业都在花很大的工夫去投资我们的供应链,去保证我们的上游资源的供应。
另外,数字化的转型已经成为大家共识的一个确定性的方向,所以大家都在建设我们的数字工厂,经营模式的转变应该是中国的电池企业向好发展的显著标志。最后,随着我们低碳、可持续发展目标,尤其是ESG的要求,也是成为我们必须面临的一个课题。
这些挑战我总结到一起,体现在我们的电池护照这个概念的提出,电池护照的实质是电池生命周期的数据管理系统,为全球的电池价值链带来更高的透明度,欧盟的法规要求单个电池超过2度电时,工业电池、轻型电池、新能源电池都要有电池护照才能进入欧洲,电池护照相当于电池的身份证,回收以后这个身份证就不再存在了。
还有一个,可以看到材料的来源、技术规格、化学成分、制造过程、碳足迹等都要在披露信息中显示出来,是非常庞大的数据系统。虽然看起来数据比较多,但电池护照是围绕两条线,一个是电池的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一个是电池的全生命周期的碳管理。
电池的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中通过客户的满意,建立开发质量保证、供应商质量保证、过程质量保证到售后质量保证等质量保证体系,来使得我们最后达到客户完全满意和零缺陷的目标。
对于电池全生命周期的碳管理,根据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规的要求,对投放欧盟市场的这些电池要进行碳足迹、电池回收和再生材料的使用,以前大家都觉得对于双碳管理可能是非常遥远的一个要求,但现在看是非常地迫切。而且根据欧盟的要求,比如电池回收,不迟于2025年12月31日,对回收效率已经做出了明确的指标,再生材料的应用也是非常清晰的定义。
同时,我们很多电池企业都做海外的客户,从沃尔沃、宝马、日产、大众、奔驰、吉利等都提出了碳中和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对供应链的减排也都提出了明确的管理措施。目前国内电池企业对全生命周期的碳管理准备还是不足的,缺乏主动性和规划,同时也缺乏一些减排的方案和人才。
另外是供应链的低碳管理,我们对上游供应商管理不够,原因很多,核心是我们缺乏数字化工具,另外电池回收的技术和运营体还不完善。同时,碳足迹数字化基础薄弱,电池回收产业处于起步阶段。我总结如果要保持我国动力电池产业的全球竞争力,在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和全生命周期的碳管理是不可回避的问题。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的思路,从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的产业链分三块,从上游原材料及组成,到中游组装制造,最后到下游应用和回收,是整个过程。
第一个是从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来看,我们要在研发质量保证、原材料和电芯性能测试、供应商来料质量保证、过程质量保证、客户成品质量保证和售后都采取一些手段。需要大家特别关心的一个是,要建设电池智能制造的数字化平台,打造互联网智能工厂,实现产品个性化、设计协同化、供应敏捷化,我们要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实现协同管理。
第二个是关注电池质量一体化数字平台,这个和我们刚才的智能制造有重复的地方,但是注重的是在整个研发、制造、售后服务和问题管理方面,如何利用质量管理工具把质量体系、业务数据和信息系统有机地集成起来,实现端到端的质量管理。
第三个是最近动力电池的使用量大了以后,在电池应用、大数据保障平台方面也是不可或缺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环节,比如说在动力电池的安全方面,要从电池设计、制造、在线的检测、运行数据的预警、车辆的保养和检测、OTA的动态管理等,都要去打造一个状态评估和安全预警的系统。同时这些数据还可以在我们车辆的保险、交易、梯次利用方面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从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方面,这三块应该说是比较核心的内容。
从全生命周期碳管理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自身运营的减排,包括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材料循环使用、节能和抵销中和。对于上游的供应链企业,我们要按照像对上游的供应商质量管理一样,准入审核中要增加双碳具体要求,对供应商提出具体的评估指标,并进行常态化的评估。
在这个基础上,需要要建立电池碳管理区块链数字化平台,要融合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科技,实现产业链端到端全程监控和产业综合管理服务,同时结合碳方法学追踪和管理碳排放,解决产业链及碳排放的可追溯性的问题。
材料回收是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重要一环,所以要从电池部件、整个电池的护照、数据要跟随整个电池的全过程。
对企业来说,我们希望按照全产业链深度参与、全区域化生产布局、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全组织覆盖工业互联和全方位可持续经营来调整整个的战略。我们也建议政府和行业机构在加速企业碳中和、推动碳足迹相关数据库标准制定、打造动力电池供应链减碳体系、推动电池回收产业规范化等方面有所作为。
最后,简单介绍一下我们欣旺达,欣旺达是1997年成立,2001年在深圳创业板上市,现在我们在全球手机电池供货量最大,也是手机电池冠军企业,我们现在有六大板块,消费、节能汽车电池、智能科技、智能用电、智能制造和互联网第三方检测服务,我们去年是在中国的动力电池装机量做到前5位,全球第9位,也是全球动力电池的一级供应商。尤其是我们和日产、雷诺、吉利、沃尔沃都开始了批量化的合作,我们在储能方面,应该说开发了应用在20多个场景的解决方案,累计装机量接近7个GWh。我们在双碳方面,2021年开始启动了碳排放、碳中和的工作,率先在行业内发布了我们碳排放、碳中和的宣言,我们也是有非常具体的30多个项目,利用八大方向来实现我们的双碳的减排。去年我们还有幸获得了首届中国碳达峰“领跑者企业”的称号,也获得了福布斯中国可持续发展工业企业TOP50的荣誉。
刚才简单跟大家分享一下欣旺达对于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的一些想法,尤其是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和全生命周期碳管理方面的一些思考和目前采取的措施,也希望和我们行业共同分享、共同讨论,共同为中国动力电池产业行稳致远、保持竞争力而努力。谢谢大家!
刊发此文仅为传递信息,不代表车云网观点。
我要说
登录发布评论